岩板发展的最大障碍?
近几天看到《陶某某》的一则报道,内容如下。陶某君发现:部分房企、政府采购项目开始将岩板列为“单独招标”的项目,万科、新城控股、时代中国、华润置地等多家知名房企以及16个省政府项目均对岩板提出招标需求。
并且“用量”不小,以华润置地某项目为例,其用于厨房墙面的岩板数量达3万平方米;杭州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项目用于9座重点特色车站工程装修的岩板约4.7万平方米。
此外,陶某君查询某招标平台时发现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、河南、福建等16个省市自治区地铁车站、学校、医院、人才公寓等政府采购项目都对岩板产品进行公开招标。以杭州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项目采购为例,岩板不仅作为单独类别被提及,相比花岗岩与人造石,岩板的需求用量更是占了“大头”。
根据公告,此次招标包括9座重点特色车站工程装修用的岩板(约4.7万平方米)、花岗岩(约2万平方米)、人造石(约0.8万平方米)等。
图1
岩板几年后在建筑装饰上的用量将可能出现井喷式的增长,正如陶某报所报道的。这对陶瓷行业岩板生产企业来说是绝对利好和兴奋的事情。
然而,却又是不好的事情。因为,从笔者的了解的情况看,现在陶瓷行业岩板大板在搞跃进式的大生产,大量投资岩板生产线,扩大岩板的产能,却忽视了一个未来制约岩板发展的环节,即岩板的二次加工深加工环节。
从现在的岩板制造企业看,除了个别的岩板制造企业投资了深加工加工厂外,全国有产能规模的深加工厂员工人数超过50名员工估计不会超过5家,甚至低于这个数量。目前,岩板的二次加工厂大多是10多人左右的小企业加工,及石材加工企业代加工岩板。
如果按未来岩板的发展势头看,没有一家岩板大板的制造企业能够实现大规模供货的能力。岩板后续要满足大工程项目供货的需要,尤其是房地产项目大规模供货的需要,在今明年不建成满足岩板供货需的深加工企业,生产再多的岩板大板没有意义,只能造成产量的积压或大量出口。
然而,现在疫情的情况下岩板的出口这条路希望还是较小的,还只能依靠内需,自主消化。
可能有岩板企业会说石材行业有大量的深加工工厂可以代加工。这种想法是好的,石材行业尽管有大量的深加工企业,但是这些年来石材的深加工企业随着从事石材加工的人日益减少,面临着劳动力资源严重紧张的局面,尤其是从事打磨抛光、台面板、卫浴产品粘接的人更紧张。
石材的深加工厂在忙的时候自己都顾不上自己,怎么可能顾及岩板呢?何况岩板与石材的加工因两者的理化性质差别大,在加工工艺上还是有差别的,尤其是岩板的加工如果加工人员以石材深加工的方法加工,岩板的破损率可能是个不小的数字。
正如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一样,一会让他人做个,一会让他做那个,做出来的产品未必很好。加之岩板中的台面板及卫浴产品存在较多的粘接工作,产品的尺寸比天然石大很多,生产效率比做天然石材低。
因为这个原因,在选择加工天然石产品还是岩板产品加工任务时,作业员工更多地选择天然石产品,除非加工岩板给员工的工资单价更高,作业员工才会选择加工岩板产品。
如果岩板产品采用的是委托加工模式的话,石材的加工企业有自主石材加工订单的时候,会把代加工的订单搁置一旁,等加工完自主订单后,没有订单的情况下才会做代加工订单。出现这种情况时岩板的加工企业只能望洋兴叹,干着急了。
求人不如求自己。陶瓷行业为了让岩板有更好的发展前景,还上自己投资建深加工厂,解决岩板未来深加工与岩板大板不匹配的瓶颈问题。
岩板的深加工产品目前已经出现瓶颈,虽然围绕佛山有大量的岩板深加工工厂,但多是产能规模很小的作坊式工厂,不能形成大规模的供货能力,而且加工的产品质量很差,难以满足中国政府工程项目的采购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