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记者来到白琳镇玄武路旁的康达石材有限公司,11000平方米的厂房内整齐排列着多条石材加工生产线,车间干净整洁,不见漫天灰尘,让人一改对石板材加工的传统印象。
就在这块土地上,两年前还纵横交错着十几家石材加工“小作坊”,无序发展导致“脏乱差”,污水排放不达标。2017年,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让“小作坊”面临着要么转型升级,要么关门歇业的选择,一场乡镇传统支柱产业的绿色革命也就此展开。
契机—— 环保督察 整改势在必行
上世纪80年代末,看到玄武岩经济价值的白琳人开始进军石板材开采和加工行业,此后进入爆发式发展。上世纪90年代,玄武岩产业一度成为福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,税收约占福鼎市财政收入的40%。
以玄武岩为原料加工的“福鼎黑”饰面板材远销欧美、中东等国际市场,带动了20多个相关配套产业发展,约占全国黑色石材市场份额的80%。白琳镇也因此被誉为“玄武岩之乡”,是“中国十大石材出口基地”之一,因为利润高、门槛低,导致一拥而入,小小600多亩土地上集中着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企业500多家,当地甚至还“创新”出“按户采矿”的制度来限制野蛮采矿。
长期高能耗、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产业价值链片段化严重、产业经济效率低下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。同时,工业园区噪声扰民、粉尘飞扬,污水未能稳定达标排放。
康达石材有限公司法人吴初峰从事石材行业20多年,也是白琳石板材商会首任会长,他也认识到不转型没有前途的问题。“但是没办法,上世纪90年代末,我们也有过一次改革,想把零散小转向规模化发展,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推动,依旧小作坊缝缝补补又三年。”吴初峰说。
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是白琳石材转型升级的大背景,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省委巡视则是转型的历史契机。督察和巡视反馈石材园区入海悬浮物未能稳定达标排放等问题,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。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保压力的双重挤压下,福鼎白琳在完成中央环保督察问题交账销号的基础上,自我加压巩固整改成效,全力推动传统石材产业转型升级。
自动化流水线
破题—— 政企合力 产业破旧立新
“厂子好好的,能赚钱就好,为什么要拆了重建?多建几个污水处理厂不就可以了?那时候70%以上的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。”吴初峰说。
但以“小作坊”无序发展的方式,就算建再多的污水处理厂也只能治标不治本,会陷入“面多了加水,水多了加面”的尴尬处境。“环保督察销号不是最终目的,我们最终目的是让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,让群众未来也有收入保障。”白琳镇党委副书记余峰说。
不破则不立,白琳镇石材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采取原址原建“破旧立新”的办法。通过资源整合,园区面积由655亩整合至485亩;厂家数量由348家整合为28家标准化企业和2家精深加工企业;矿山户头数量由947个整合为28个。
要拆除整合发展几十年的几百家企业,安征迁压力非常之大。白琳镇成立了“一个分管领导为组长,多名工作人员配合”的工作小组,将旧工业园划分成28个地块,以小组负责制的方式推进。集中优势兵力的同时,注重挖掘发动社会多方力量,按照“认领一块、攻克一块、成熟一块、拆除一块”的工作思路,有的放矢对签约率高的成熟地块重点攻坚,对涉及租地性质等困难地块加大力量攻克,2019年底基本完成园区拆除工作。
同时,白琳镇将劝导教育和依法打击相结合,逐家开展宣传教育,强调环保严峻形势,确保企业在思想上认识到“不该生产”。持续组织开展集中执法行动,杜绝企业借转型升级之名偷电生产,确保震慑企业在行为上“不敢生产”。
白琳镇石材加工转型升级有个创新之处,转型升级工作中总体资金均由新企业承担自求平衡。“我们并不是采用政府征回地,再卖给企业的方式,而是由愿意进行转型继续发展的企业认购地块,同时按照第三方评估价格,直接将赔偿款打给退出企业。”余峰说。